仲夏六月,教研深耕。2025年6月3日,成都七中初中学校“跨学科主题学习工作坊”课例研讨活动在天环校区与锦城校区同步开展。两校区以语文、数学为主角,演绎学科跨界的智慧碰撞,为教育创新注入新活力。本次活动天环校区由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李晓艳主持,锦城校区由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朱思多主持。
天环校区
语文为体,跨学科为用——解码诗歌里的多维世界
一 课例展示:三阶逻辑,直抵诗魂
八年级语文组徐傲寒老师携八年级9班学子,以白居易《卖炭翁》为舟楫,展开一场以语文为体、跨学科为用的深度航行。徐傲寒老师紧扣语文本体,以文本细读为锚点,铺设三重境界:
01 聚焦“一个人”的苦难符号
学生通过新旧教材插图的色彩、构图与细节对比,瞬间激发对"卖炭翁"及"宫使"形象的探究兴趣。视觉直观与《卖炭翁》凝练沉郁的文字意蕴交融,"衣正单"却"愿天寒"的生存悖论通过视觉转化刺目惊心,冰冷的"炭"色陡然具象,宫使的"翩翩"身影穿透纸背,直抵观者眼前。
02 走近“一群人”的无声之痛
AI重绘插图聚焦于不公平交易。老师追问“为何不反抗?”,学生以宫使“口称敕!” 揭示要害,将个体悲剧引向皇权阴影下的制度性压迫——宫市制度。由此,课堂自然勾连历史学科:史料所载 宫市之弊“名为宫市,其实夺之” 与 “帝不省察”,文史互证之下,卖饼翁、卖茶翁、卖米翁等受宫市之害的底层群像及其悲歌,破开历史冰面,浮现眼前。
03 锁定“一类人”的士子精魂
徐老师并未止步于苦难的揭示,更引领学生走向诗人白居易的灵魂深处。通过联读《观刈麦》等诗作,学生触摸到白居易“悲天悯人”的滚烫情怀、“批判讽刺”的锐利笔锋,以及难能可贵的“自省精神”。课堂升华至士人精神:他们是为苍生立命的一类人,以文字为炬火,既映照“万民泪”,亦点燃暗夜中的星火。
二 专家指引:在边界处校准航向,于阅读中培植根基
成都市教研员、正高级教师罗晓晖以其高屋建瓴的课例指导,深刻剖析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——它源于人类的认知本能,而其有效开展则成于学科边界的清晰界定。在为语文跨学科实践精准导航时,罗老师强调破局的根本在于坚守语文学科本体(文字、文学、美学),深耕文本细读的土壤,唯有如此方能在融合中不失根基;同时他指出跨学科需以课标为纲精准定位目标,并形象地比喻道:语文应立足于本体沃土,向哲学、历史、艺术等“亲缘学科”自然伸展智慧的触须,而对于弱关联领域则需保持审慎。此外,罗老师呼吁学科共育,号召全体教师共同推动“大阅读”活动,扎实完成各学科的“学科阅读”使命,从而为学生理解复杂世界奠定广博而坚实的基础。
锦城校区
数学建模,跨学科破界——丈量跑道里的科学密码
一 课例展示:《此端即彼端,寻踪起跑线——探究跑道起点位置》
锦城校区严屹伟老师带领2027届16班的同学们一起带来《探讨跑道起跑点位置》跨学科公开课,以 “体育场景 + 数理思维 + 工程设计” 的三重跨界,破解生活中的数学难题。
01 实践导入:从操场实测到课堂建模
课前,学生分组完成跑道实地测量,用镜头记录弯道半径、跑道宽度等数据。课堂上,各组通过视频展示测量成果,严老师顺势抛出核心问题:“如何让不同跑道的运动员公平起跑?” 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。
02 学科融合:控制变量法的跨学科迁移
严老师创新性引入生物、物理中的 “控制变量法”,将影响跑道周长差的因素拆解为弯道半径、直道长度、跑道宽度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运用弧长公式、圆周长计算等数学工具,结合体育竞赛规则与工程设计理念,推导出起跑点偏移量的计算公式。思维碰撞中,数学的逻辑性与体育的实践性完美融合。
二 专家指引: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层逻辑
成都师范学院牟天伟教授点评指出,本课例成功实现 “从具体问题到数学模型” 的抽象概括,凸显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价值。他强调,跨学科不是简单叠加,而是要在学科交叉处寻找 “认知共鸣点”,如数学的建模思维可迁移至物理实验设计、工程问题解决等领域。
在守界与破界之间,看见教育的生长力。守界,是深耕学科本体的定力;破界,是拥抱多元知识的勇气。课堂作为生长的沃土,既滋养学科根系深扎,又催生思维枝蔓延伸。未来,学校将继续以课例研讨为路径,让每个学生在"无边界学习"的育人理念中,成为视野广博、思维敏捷的终身学习者。
版权所有: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技术支持:太阳集团tyc9728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: 蜀ICP备10018534号
学校地址: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(天环校区)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(锦城校区) 邮政编码:610041